?
本報訊 修復森林51.8萬畝、濱海濕地4.5萬畝、岸線82千米;全省因地制宜劃定17個農產品主產區、16個重點生態功能區、50個城市化地區……在近日舉行的福建省“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福建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朝輝表示,“十四五”時期,福建強化規劃引領,推動系統治理,健全保障機制,努力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為建設美麗福建貢獻自然資源力量。
為構建生態保護修復新格局,福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加強統籌謀劃,以規劃為引領,不斷激發生態保護修復內生動力。圍繞“兩屏一帶六江兩溪”生態安全格局,科學編制《福建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劃定4個生態保護修復分區,識別5類生態修復重點區域,統籌部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等7類重點工程,為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夯實基礎。同時,落實《福建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1—2035年)》《福建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堅行動方案》,形成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強大合力。
為全方位推動生態保護修復,福建在點線面上綜合施策,推動一批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落地見效。統籌實施重點流域“山水工程”,完成閩江、九龍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修復森林51.8萬畝、濕地1.4萬畝、歷史遺留礦山1.7萬畝,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明顯增強,3個項目入選全國“山水工程”優秀典型案例。大力實施中央財政支持的18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修復濱海濕地4.5萬畝、岸線82千米,進一步筑牢海岸帶生態安全屏障,3個項目入選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2個項目入選自然資源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發布的《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2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在首屆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賽中獲獎。穩步推進歷史遺留礦山治理,集中攻堅修復歷史遺留礦山10.3萬畝,1個項目入選全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為保障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持續見效,福建不斷完善體制機制。近年來,陸續出臺省生態修復項目管理辦法、省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制度,建立省級修復項目儲備庫,推動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規范實施、滾動實施。制定了13條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的激勵措施,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積極性。
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福建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著力從筑底線、優格局、建體系、抓治理等4個方面,為生態省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提供堅實空間規劃支撐。堅持劃優劃實、保質保量,將耕地1341萬畝和永久基本農田1215萬畝劃入保護任務;堅持保護優先、應劃盡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4.34萬平方千米;堅持集約適度、綠色發展,嚴格按照現狀城鎮建設用地的1.3倍規模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功能空間。
張朝輝表示,福建省將繼續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強化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扎實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努力為建設美麗中國先行示范省作出新貢獻。
■ 據人民網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