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近日,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該市國土空間和交通研究中心開展《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利用項目策劃》編制工作,系統摸排全市高架橋下“沉睡土地”,探索將橋下消極空間更新改造為積極空間,以提升城市空間資源利用率,助推城市精細化治理。
廈門全市現狀城市道路長高架橋約50座,總里程約107千米,橋下可用空間面積約112萬平方米,目前僅有25%設置了交通設施,剩余75%的橋下空間為綠化或處于閑置狀態,整體利用效率偏低。
《項目策劃》梳理了多層級政策要求,借鑒國內外先進案例,結合廈門海灣型城市土地緊缺、停車場所需求缺口大、社區服務設施不足等特征,提出將橋下空間利用分為“交通設施、市政設施、休閑設施”三大功能,以“需求優先、空間適配、安全可行、整體協調”為規劃原則,遵循“資料普查—需求畫像—實地校核—綜合驗證”的邏輯,近期共策劃利用10處橋下空間,預計可新增交通、市政、休閑空間約4萬平方米。
■ 段蘇湉 阮海波 俞 璐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