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周海銖 馬麗晴 通訊員 黃水鵬
盛夏正午,驕陽似火。走進漳州臺商投資區福龍智造產業園3號廠房,福建鑫良基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車間內機械轟鳴,工人們正熟練地壓制鈑金、拼裝配件,組裝而成的冷卻塔整齊地碼放在車間一角,即將發往全國各地,一派火熱的生產景象。
“我們是今年6月初入駐的,主營水資源專用機械設備、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以及冷卻設備的制造與銷售。明年產值預計可超1000萬元,稅收也能達到20萬元以上。”該企業負責人張族鑫笑著說。
駐足在充滿現代感的標準化廠房前,很難想象,兩年前這里還是灰蒙蒙的閑置廠區。
福龍智造產業園坐落于漳州臺商投資區福龍工業園北側,這片于上世紀90年代開發的工業園區,曾因經濟下行,原在地企業經營乏力而陷入低迷,廠房閑置、建筑老舊等問題突出,一度被貼上“低利用率”“低貢獻”的標簽。
2023年10月,漳州臺商投資區啟動原華玲花邊公司收回地塊掛牌出讓工作,地塊由漳州臺商投資區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競得并投資開發建設。以此為起點,一場低效用地的“重生計劃”正式鋪開。
去年1月,漳州臺商投資區成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區屬國企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整合福龍工業園中相鄰的7宗低效工業用地和部分閑置空地,用地面積約290畝,將這些用地進行合并改造,以推進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該項目總投資13.06億元,規劃建設標準廠房、高端商務空間、智族公寓、鄰里中心等,致力打造智慧型產業園區,實現生產、生活、生意、生態“四生融合”。項目建成后,總建筑面積將達40.5萬平方米,容積率也將由原來平均0.8提高到平均2.06,預計投產后年可新增產值10億元以上,稅收超8000萬元,吸納千余人就業,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贏。
“為避免產生新的閑置土地,我們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實際情況,采用‘整合低效用地—分期滾動開發—功能復合植入’的模式,先行推進北側原華玲花邊公司地塊開發建設,在項目取得收益后,再推進其他地塊的土地的征遷工作,確保在企業資金鏈安全的前提下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漳州臺商投資區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說。
目前,項目一期6棟標準廠房已竣工,占地39.64畝;已有8家企業簽約入駐,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臺企2家,涵蓋機械制造、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園區主導產業。
“進駐的企業通過園區‘老帶新’模式,有助于引進上下游企業,通過‘工業上樓’集聚形成協同效應。”漳州臺商投資區資產運營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蔡志軍介紹。
從“紙面藍圖”到“地上廠房”,離不開漳州臺商投資區在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的實效。該區積極探索“標準地”出讓模式,持續優化項目“拿地—建設”審批流程,推動實現“拿地即開工、驗收即辦證、竣工即投產”,進一步提升閑置土地盤活率。
“傳統驗收模式中,需工程整體完工后方可啟動驗收,往往造成建設與投產的‘時間差’。采用‘竣工即投產’分段驗收方式,允許已完成主體結構與消防設施建設的廠房提前申請專項驗收,驗收合格后企業可同步啟動設備安裝。”漳州臺商投資區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說,這極大縮短了企業從入駐到投產的周期,既為企業節省時間和成本,也提高產業園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們項目的投產周期至少縮短3個月,目前項目已提前進入運營階段。”今年6月入駐的騰燁(漳州)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燁麗介紹,該企業預計明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以上。
如今,放眼福龍智造產業園,嶄新的標準化廠房整齊林立,配套設施加速完善,全鏈條服務體系持續優化。隨著更多企業加速入駐、生產線陸續投用,這片曾經的“低效地”正煥發強勁的新活力。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