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章巧靈 通訊員 林 晨
深秋的寧德,文旅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熱”度不減。
屏南的累累喜“柿”成為網紅打卡地,而寧德綠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也同樣成了一張“出圈”名片。
近年來,在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的關心和指導下,寧德市自然資源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推動礦業綠色低碳發展,激發企業綠色礦山創建的內生動力,履行“邊開采、邊治理”義務,對標六大標準體系,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礦業發展綠色轉型過程中取得示范成效,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
直面“傷疤”
全流程服務疏通堵點
寧德,地處我省東北部,襟山抱海,生態稟賦優越。其地質結構復雜,蘊藏著豐富的鉬、玄武巖、凝灰巖、銀等礦產資源,部分礦種儲量大、品位高、易于開采,為發展航天航空、醫藥、建材、陶瓷等產業提供充足的儲備資源。
2021年前后,傳統礦業開發方興未艾,然而,長期粗放式的過度開采,讓地方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尾礦堆積、植被破壞、水源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累積,亟待轉型,探索綠色發展之路。”省礦業協會會長余則灶表示。
發展、保護,還是尋求二者間的平衡?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之一的寧德市,在“三庫+碳庫”等生態理念的實踐中找到了二者平衡的解密鑰匙——發展與保護兩手抓。
理念轉變是行動的先導。“以此為突破口,我們成立綠色礦山政策宣傳小分隊,化身為基層的‘指導員’和企業的‘服務員’。面對面送政策、點對點精指導,將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解譯為企業聽得懂、用得上的‘長遠賬’‘品牌賬’和‘風險賬’。”寧德市自然資源局分管領導陳長權介紹,通過宣傳新礦法,闡釋綠色投入的益處,詳細解讀在庫綠色礦山的政策扶持,從源頭上扭轉礦山企業將環保視為負擔的認識,明晰增資立項的規范做法,讓基層、企業認識綠色投入是贏得未來的關鍵。
為順利推進綠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寧德市自然資源局聚焦工作步驟不明確、檢查頻次多、審批效率不高、申報咨詢無門、跟蹤監管不力等關鍵問題,精準施策,構建了從創建到監管的全流程服務和高效率推進體系。
在機制建設上,制定印發《寧德市有責任主體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指引》,明確工作范圍、重點任務、工作要求等內容,為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指導礦山企業如何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提供清晰、可操作的“說明書”。在審查審批上,針對礦山企業反映強烈的“檢查頻次多、部門多、標準不一”問題,推行“綜合查一次”模式,寧德市自然資源局協調應急、生態環保、林業等相關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一次性完成所有檢查事項,為企業“減負”。同時,采取“市縣聯審”方式,通過數據共享、同步審查,將原本串聯的審批環節變為并聯,壓縮層級、精簡材料,節約申報時間約20個工作日。在智慧監管上,依托省自然資源廳搭建的GNSS礦業信息系統,構建覆蓋礦山“勘探、設計、開采、閉坑、修復”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監管與服務網絡,實時監管礦山開采活動,跟蹤指導生態修復進度和質量。在平臺搭建上,寧德市自然資源局主動引入“外腦智庫”,積極對接我省礦業協會綠色礦山創建領域的專家,協助企業開展技術診斷和規劃咨詢。通過專家“把脈問診”,為企業量身定制綠色礦山創建方案,精準回應企業在技術路徑、資金投入、流程申報方面的疑慮,激發礦山企業申報的積極性。
“今年我們制定印發生態修復有關工作指引,落實生產礦山‘邊開采、邊治理’,按‘礦區生態修復方案’計劃預存、計提和使用修復資金,推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落實廢棄礦山治理責任。”寧德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科科長謝亦萍說,7月1日實施的新礦法明確了綠色礦山建設、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等相關內容,讓礦區生態修復工作有了法治保障。
雙星閃耀
樣本示范激活內生力
11月6日清晨,剛到福鼎白琳玄武巖礦區,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下車不久,記者就被北坡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識和不遠處的玄武巖觀景柱臺吸引,往里行至高程460米的開采區,山頂閉礦復綠項目便與開采區的柱狀切面形成鮮明對比。
福建玄武石材公司副總經理王克挺介紹,剛剛看到的玄武巖觀景柱臺底下還藏有1.4米的玄武巖礦體,而緊鄰柱臺的茶臺大板,則是礦區內唯一完整保留的由整塊玄武巖精心切割而成的藝術杰作。
當被問及礦區生態修復如何取得良好成效時,該公司董事長薛尚法提到了“邊開采、邊修復”的秘訣。隨后,便帶領記者來到南坡礦山復綠區。他介紹,這片區域的復綠成效尤為突出,四面山坡環繞著排土場,復綠總投資約1200萬元。此外,二期的礦山復綠工程也即將啟動,將種植黃梔子以作藥用,還青山綠色的同時,充分發揮山林資源價值,生態修復衍生復合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飾面石材礦山在切割、打磨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石、廢渣和廢水,該礦區構建了獨特的“礦—農”循環小微生態系統。對此,省礦協副會長詹風雷從專業角度給予了充分肯定。建設高標準污水處理站,將礦區污水凈化處理后,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轉化為“液態肥”,用于周邊林地與農地灌溉,反哺農業;每年還進行2—3次的河底清淤,杜絕了對下游玄武湖水質的污染。同時,聚焦“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關鍵指標,將開采產生的廢石全部用于機制砂加工或路基填料;對邊角料進行精深加工,開發新型建材,資源綜合利用率高達98%。
次日,記者來到全省唯一入選全國“首批15個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的古田西朝鉬礦區,探尋深山礦區生態修復的奧秘。
踏入南區尾礦庫復綠壩場,六級子壩猶如一幅翠綠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在第七級子壩之上,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將沉淀尾砂均勻鋪設于壩面。
古田天寶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韋平基介紹,該尾礦壩場起始于初級壩的建設,逐級構建起階梯式的子壩,以模擬山體的自然輪廓。經過礦區充填站處理的尾砂,借助泵送系統輸送到南區尾庫場,隨后沉淀穩固并碾壓填充至壩場之中?;A工程完成后,修筑排水溝,隨后覆上土壤和草皮,至此,尾礦生態復綠工程圓滿完成。后續通過定期養護,確保草場生態平衡。
向地下要安全,向尾砂要效益。綠色礦山創建伊始,該公司陸續投入3000多萬元建成我省首家尾砂膠結充填系統,該系統利用選礦過程中產生的尾礦砂對井下采空區進行嗣后充填。后經多輪技改,處理效率大幅提升,提高充填體質量,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減少了尾砂入庫量,延長了尾礦庫服務年限,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該公司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優化采礦流程,提升采礦效率與資源利用水平;同時,加強邊角資源的利用,推進低品位礦體的回收和利用。將廢石轉化為井下采空區的充填材料,用于井下采空區的封堵和軌道鋪設等基礎設施工程,實現廢石全利用。此外,還積極探索尾礦市場潛力,推動尾砂下游產業鏈的建設。通過采用絮凝沉淀工藝,對選礦產生的尾礦水進行處理,95%的尾礦水得以重新利用。
寧德市在綠色礦山建設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具有示范意義:古田西朝鉬礦與福鼎白琳玄武巖礦的成功轉型,分別為國家戰略性礦產和傳統飾面石材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寶貴范本,為寧德礦業的綠色轉型明確了方向。
融合發展
綠色紅利正加速釋放
11月5日,走進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現場,昔日“青山掛白”的陡峭裸露巖體坡面,如今已被星星點點的松柏樹所覆蓋,放眼望去,一片生機盎然,已然與坡腳的“三庫+碳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交相輝映。
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的復綠覆土并非易事,施工隊總經理湯承伯坦言,坡面高程179米,施工面高程149米,坡面接近垂直,且破碎層多、巖石裂隙寬,施工難度大。針對坡面地形,施工隊伍秉持自然和諧的理念,模擬自然山體形態,精心設計分層階梯式覆土方案,在栽植松柏樹苗之際,采用鋼筋加固措施,確保植株穩固。同時,在高點位修建蓄水池,實施每日3次的定時噴淋作業,有效提升土壤濕度,進而提高樹苗的成活率。目前,該工程已竣工驗收,3年期間沒有出現落石的問題。相信通過5—10年的管護,“喬灌草”結合的林木結構很快就能變為茂密的樹林。
從“礦山傷疤”到“披綠生金”,寧德市礦山生態修復的綠色紅利正加速釋放。
企地共建,促進社會和諧。寧德市自然資源局積極引導礦山企業主動融入地方發展,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古田西朝鉬礦將選礦廠舊址經生態修復后,納入礦區環境提升計劃,建設完善了企業文化廣場、職工宿舍樓等設施,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機會約800人(含施工隊伍約560人),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先后榮獲寧德市“納稅百強企業”“年度突出貢獻單位”“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福鼎白琳玄武巖礦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榮獲“扶貧濟困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構建起“上游開采,下游加工”于一體的良性經濟循環體系,與周邊鄉村建立了魚水情深的企地關系,實現了從“納稅大戶”到“責任企業”的升華。
“在礦區生活的幸福感很高,尤其是雨過天晴之后,生活區仿佛化身為一個簡易的‘負氧離子公園’,丹桂飄香、身心舒暢。”古田天寶礦業有限公司職工一臉幸福地說,得益于礦區綜合規劃的實施,大家便能在生活區、療養區內享受各種休閑娛樂,消除疲憊,增進與村民間的情感交融。
生態賦能,提升綜合效益。在寧德市、縣兩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共同推動下,綠色礦山的建設取得成效,不僅改善了礦區生態環境,更提升了礦山企業的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福鼎白琳玄武巖礦憑借其在綠色、安全、納稅等方面的卓越表現,先后榮獲“省級安全文化示范企業”“納稅功勛企業”等稱號,實現了“綠色”與“金色”的相互賦能。憑借礦山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面積的100%和技術賦能,寧德古田西朝鉬礦生態修復實踐工作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全國首批15個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覆土復綠,更需要構建集‘調—規—探—采—管—閉—修’于一體的全鏈條管理體系,其中規劃和定位尤為重要。”謝亦萍說。古田天寶礦業有限公司就將這個鏈條串聯得不錯,邀請設計單位對礦區選礦廠、老礦洞等進行綠色綜合規劃。下一步,寧德局將以“天寶樣本”為典范,引導更多礦業企業遵循國家要求進行技術轉型,持續釋放綠色紅利,提升社會效益。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20周年。站在新起點上,寧德市自然資源局將繼續以“兩山”理念為指引,積極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的要求,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向更深層次、更廣維度邁進。從“灰色傷疤”到“綠色樣板”,不僅是一條產業轉型之路,更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之路。在這條路上,寧德局的探索與實踐,正譜寫著一曲激昂而又深沉的綠色交響樂章。
□記者手記
淘金綠美兩相宜
山海寧德,一片被造化眷顧的土地,既得巍峨太姥之剛毅,亦有三都澳水之柔韌。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曾三次到周寧縣后洋村黃振芳家庭林場調研,并親手種下三棵杉樹,為荒山復綠作示范、鼓干勁,并極具前瞻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為生態發展提供新思路。20年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浙江誕生。如今,“兩山”理念如同春風化雨,浸潤閩東。
漫步于寧德綠色礦山間,記者感受頗深,不見“青山掛白”、機器轟鳴、粉塵漫天的礦山舊貌,只見環境清幽、草木蔥蘢、鳥語花香的和諧新貌。這是寧德市自然資源局“加強宣講、靠前服務、簡化流程、精準指導”十六字方針的久久為功,也是礦山企業積極履行“邊開采、邊治理”義務的自覺和擔當,更是“兩山”理念在閩東大地開花結果的具體展現。
今年7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正式實施,新法將遵循“綠色發展”原則寫入總則,新增“礦區生態修復”專章,強調“邊開采、邊修復”的法定義務,而寧德綠色礦業轉型的實踐,已悄然與新法的核心精神同頻共振。從我省唯一入選全國首批典型案例的古田西朝鉬礦,到入圍省級綠色礦山的福鼎白琳玄武巖礦,寧德的探索,不僅是區域性的成功經驗,也成為超前履行新礦法要求、生動詮釋“兩山”理念20年實踐成果的先行樣本。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