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偉真 康偉強 施晴妮
近年來,安溪縣積極探索低效用地再開發方式和路徑,努力挖掘土地利用潛力,向低效要效益、向存量要增量,取得良好成效。
繪制藍圖
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區
安溪縣炭坑內片區改造項目位于鳳城鎮和城廂鎮,總面積4821畝,其中,低效用地面積達到1312畝。
為喚醒這片“沉睡”的土地,安溪縣打出“規劃先行、交通破局、產業賦能、民生提質”的組合拳。2021年,聘請天津規劃設計院對片區進行系統性規劃,確立“向山向上向下要空間、提級提質提效強功能”的思路,明確“生態居住、商業中心為主,商務辦公為輔”的定位,劍指“低效工礦區向產城融合示范區”的蝶變目標。
自2020年起,安溪縣推進“大三環”立體交通項目,將炭坑內片區高速出口路網工程列為重點,一期通車后,高速出口至中心城區距離縮短至3.2千米,用時僅需3分鐘,使安溪縣成為全省高速出口到中心城區耗時最短的縣域。
在低效用地盤活過程中,安溪縣創新舉措實現多重效益疊加。如針對集雨面積12平方千米、坡陡彎多的炭坑溪,摒棄傳統治理模式,投入1.58億元實施“高水高排”方案——上游筑壩攔水,經排洪隧洞直排入藍溪。
產業與民生的“雙提升”,讓炭坑內片區真正實現“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業端,規劃用地450畝、總投資30億元的中關村領創信息產業園已吸引30余家企業入駐;規劃用地180畝、總投資30億元的稻興光合制造中心即將開工,建成后預計年產值100億元、年納稅3億元。民生端,多項教育配套落地,80畝龍湖山公園在黃金地段建成,總投資7.6億元的金泰商業廣場吸引沃爾瑪等商超入駐,全方位提升了該片區的宜居度與吸引力。
炭坑內片區的成功改造,是安溪縣盤活利用低效用地的一個縮影。從項目的前期規劃到最終的落地實施,安溪縣通過一系列創新策略和“一軸、雙鏈、三生”理念,為炭坑內片區的改造注入新的發展動力。該片區不僅成功打造成為一個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區域,更在工業、商業、教育和文化休閑等多個領域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活力。改造后的炭坑內片區,正逐步實現從低效工礦區向高端產業示范聚集區的蝶變升級。
精準定位
建設高標準化新園區
坐落于安溪縣城主核心區的領秀云城,是該縣低效用地再開發與城市更新的“樣板工程”,也是新一代智造產城的新地標。這里曾是閑置12年的舊制藥廠,片區總面積87.4畝。如今,通過全新規劃煥發了新生,建筑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創新布局6—11層工廠、5A級企業總部及自持產城配套,以“新智造云上產城”為核心定位,依托“工業上樓”與“智慧廠房”模式,構建起“智造升級區、創新研發區、數字產業區、產城生活區”四大功能模塊,形成貿易驅動生產、數字賦能產業、研發創造價值的產業生態閉環。
項目的成功落地,離不開三項關鍵舉措的精準支撐。一是借力政策東風——依托安溪縣政府新出臺的《關于支持工業企業提容增效的實施方案》,地塊容積率提升至3.0,一次性釋放超17萬平方米產業空間。二是創新開發模式——推行“工業上樓”,顯著提高單位面積投入產出強度;同時,定向引進產業鏈優質企業,持續提升畝均效益。三是預留發展空間——將新增計容建筑面積的12%無償移交政府,為區域統籌產業布局、推動迭代升級奠定基礎。
低效用地的“蘇醒”,為該項目注入強勁動能。提容增效后新增投資約15億元,建成投產后,預計實現產值不少于10億元,可集聚企業300家、帶動就業5000余人。作為安溪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重點項目,領秀云城項目不僅推動了生產場景升級與產業鏈聯動,更以實際成效助力智造產業都市化發展,為“產城人融合”注入了鮮活動力,助推當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從片區重生到舊廠蝶變,安溪縣低效用地的盤活實踐,不僅破解了“山多地少”的發展瓶頸,更積累了縣域土地集約利用與產城融合發展的寶貴經驗。安溪縣自然資源局局長許充分表示,下一步,該縣將持續以“清單化、項目化”推進剩余用地盤活,借鑒典型經驗分類施策,聚焦核心產業精準供地,大膽探索低效用地開發模式,及時提煉有價值的試點經驗,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低效用地盤活利用提供一個可借鑒的“安溪樣本”。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