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陶 琳
朱曉星——省閩東南地質大隊地質環境所所長、高級工程師,作為全省地質系統為數不多、深耕在野外項目一線的女地質隊員,工作14年來,在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防治地質災害等領域展現巾幗使命擔當,先后被原省地礦局授予“青年崗位能手”“先進生產工作者”、被泉州市直機關工委授予“優秀黨員”榮譽稱號。
扎根一線
筑牢地質專業技術根基
“地質工作,沒有捷徑,就是用腳步丈量,用心感受。”泉州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地質構造復雜;同時,作為經濟活躍地區,城市發展、工程建設對地質基礎信息的需求也日益精細。
2011年7月,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朱曉星來到了省閩東南地質大隊。報到的第二天,她就跟著老隊員一起出野外,沒想到這一堅持就是14年多。
2012年底,在懷孕4個多月時,身為泉州城市地質項目應急水源地野外組組長的她,忍受著孕早期的種種不適反應,堅持和同事一起完成項目的野外調查工作。在她的努力下,最終圈定了多處地下應急水源地,其中一個應急水源地在應急情況下可滿足超20萬人的用水需求。
作為大隊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隊伍的應急專家,每逢臺風或汛期發生地質災害,她都與同事奮戰在地質災害應急的第一線,發揮地質技術支撐作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15年,在原省地礦局、省總工會、共青團福建省委聯合主辦的全省首屆地質職工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職業技能競賽中,她與男選手們同場競技,取得了個人第四名的好成績。
探索創新
拓寬生態地質領域業務
近年來,朱曉星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積極探索創新,在土壤修復、地下水污染治理、礦山生態修復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新進展。
2016年,她與同事一起歷時1個多月,高質量完成了我省首個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修復項目修復方案編制。2017年,該項目獲我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二等獎。
“近年來,她和團隊先后承擔了泉州市重點行業企業污染調查、初步采樣全流程質控、全市地下水污染監測以及大小十幾個場地污染調查項目。”省閩東南地質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項目幫助泉州市摸清254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污染狀況,建立了100多個地下水監測點水質檔案,查清5000多畝場地土壤現狀。
2023年12月底,泉州市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她帶領同事主動靠前服務,發揚地質“三光榮”精神,加班加點、連續工作,用20多天編制完成了60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方案,助力政府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肩負使命
帶領地質團隊逐夢前行
“地質工作,永遠在路上。”2022年9月起,朱曉星擔任省閩東南地質大隊地質環境所所長。作為帶頭人,她深知,隨著城市的發展,新的地質課題會不斷涌現,防災減災、資源保障、生態保護的任務將更加艱巨。從尋找地下水資源保障民生,到為重大工程選址提供地質依據,從深入礦山調查編寫生態修復方案,到跋涉在臺風過后的滑坡現場進行應急調查……她帶領團隊積極謀劃新業務,努力拓展新領域,各類項目均受到上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其中,由她所在團隊承擔的德化塔兜地熱勘查項目,孔底溫度達103.4℃,流量566噸/天,引發媒體爭相報道,為泉州地區旅游業和清潔能源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該項目被省總工會評為2024年福建省百萬職工“五小”創新大賽優秀成果三等獎。
始于熱愛、忠于責任。從地質新人到地災防治專家,從“接棒人”到“傳棒者”,朱曉星始終牢記地質報國的初心使命,以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情壯志,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逐夢山水、奮楫前行。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