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鄭與國 通訊員 董占杰 楊愛龍 林漢霖
初秋的龍津溪畔,新鋪的瀝青道路旁草木蔥蘢。藍天白云下,溪水波光粼粼如碎銀閃爍,岸邊的鳳凰樹隨風搖曳,成群白鷺時而掠水捕食,時而棲于連片稻田埂上。不遠處,錦鱗村幾位農民正沿著田邊溝渠查看灌溉情況,偶爾傳來幾句說笑。“這條溪水一年比一年清,田也連成片了,種起地來比以前省心多咯!”村民老林望著眼前的景致,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神情。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正是漳州市長泰區(原長泰縣)巖溪鎮破解“土地碎片化、村莊空心化、生態效益弱”大命題的生動注腳。
2021年1月,巖溪鎮被自然資源部列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地區之一,這個兼具山區肌理與城郊活力的小鎮,自此踏上了用土地整治改寫鄉村面貌的新征程。
在省、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巖溪鎮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創新構建“黨委把舵定向+支部精準發力+黨群協同攻堅”工作體系,將黨支部建到田間地頭,探索出一條農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新路徑,通過試點所涉及村莊的農用地集中連片整治、低效建設用地整理、生態化系統改造和公共空間布局優化等舉措,實現“農田變良田、舊村變新貌、生態變效益”的轉型,一幅“全域和美、城鄉共富”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2025年7月,巖溪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順利通過長泰區政府驗收。“這個試點不只是‘整理土地’那么簡單——它讓每一寸土地都發揮最大價值,守住了糧食安全的‘飯碗田’,適配了現代農業‘規模化’的大趨勢;更讓鄰里矛盾少了、鄉村風氣好了,闖出了試點村‘全域和美’的新路子。可以說,巖溪鎮用3個村的實踐,探尋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的最優解,用心書寫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這篇‘大文章’。”長泰區自然資源局局長張子寅的評價,道出了其深層意義。
1.高位推動 為試點裝上“護航舵”
巖溪鎮,這片2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著約4.9萬人。它恰似廈漳泉都市圈里的一顆明珠,1小時可達廈漳泉三座城市,兼具“山區+城郊”特質,既有田園底色,又能承接都市發展的需求,更是長泰區中部經濟走廊的核心節點。
2019年,省自然資源廳確定巖溪鎮珪后村為我省12個村莊規劃編制試點村之一;2020年,推薦巖溪鎮珪后、錦鱗、甘寨3個村申報自然資源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將其作為探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經驗的“試驗田”。
據省耕地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2021年,在省自然資源廳黨組部署開展的全省自然資源系統“三級聯動”活動中,由省耕地保護中心黨支部牽頭漳州市自然資源局黨組織、長泰區自然資源局黨組織,采取進基層、入現場,做調查、開座談等方式,探索巖溪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新技術、新模式。同時,指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方案編制、實施等,實現黨建和業務工作的有機統一。
原長泰縣也拿出了“頂配”保障——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自然資源、農業農村、財政、水利、林業、住建等部門及巖溪鎮負責人為成員全員參與,定期會商解難題、現場督導抓進度、考核問效壓責任,一套“組合拳”下來,推動規劃編制、資金保障、項目實施等重點任務高效落實。
不僅如此,原長泰縣還先后出臺《長泰縣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方案》《關于建立全縣補充耕地獎勵及有償使用機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把相關部門的職責、協同的流程寫得明明白白;更推出“真金白銀”的正向激勵措施:土地整治項目驗收后,新增水田指標每畝獎勵6萬元,新增旱地指標每畝獎勵3萬元;驗收后5年內,還有管護補助,水田每年每畝1500元、旱地1000元;實施舊村復墾項目產生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交易資金98%撥付到鄉(鎮)、村,新增水田省自然資源廳獎勵的10%指標交易資金全部獎給項目村,用于土地整治項目等支出。
“這些資金都是從我局增減掛鉤指標交易資金專戶、補充耕地指標有償調劑資金專戶專賬支出,充分調動了各鄉(鎮)、村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近三年撥付指標交易資金3000余萬元,使試點項目有了資金保障。”張子寅介紹。
而這一切的“先手棋”,正是科學規劃。作為試點核心區域與實踐樣板的珪后村,2019年被省自然資源廳納入全省村莊規劃示范村培育體系時,注重從資源整合、技術支持到駐村規劃師制度落地等全程“保駕護航”。這正是以規劃破題的生動體現。
巖溪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則緊扣漳州市“產城融合”、長泰區“全域和美”布局,搭建“鎮級試點方案—村級實施方案—片區整治清單”三級規劃體系,規劃時就將整治目標與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產業升級緊密“捆綁”,通過先謀后動筑牢“藍圖根基”,實現“規劃引領整治、整治深化規劃”的良性互動,讓每一寸土地的整治都有“藍圖”可依。
“我們鎮里也成立了黨政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把任務細化為‘總體要求—年度目標—項目清單—責任分工’,并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就是要讓整治落地見效。”巖溪鎮鎮長徐斌聰說。
試點推進的日子里,省耕地保護中心的專家,區、鎮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先后6次的專題調研,切實做到把問題想在前面、把建議提在實處;巖溪鎮紀委也全程“盯梢”,對工程招標、質量驗收等關鍵環節都專項監督,確保整治不偏航、不走樣。如今,巖溪鎮已捧回全國文明村(鎮)、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等 33個國家級、省級榮譽,這份“成績單”的背后,藏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功勞”。
2.機制創新 啟動全域土地整治“新引擎”
清晨的珪后村,連片蔬菜基地里,農戶們正跟著弘珪農業合作社的技術員學習新種植技術;閩南古厝群中,施工隊忙著修繕葉文龍宅,旅游發展黨支部的黨員在一旁協調施工細節;錦鱗村錦繡新區的冷鏈倉儲中心外,貨車正裝載新鮮農產品……這一幅幅產業興旺的場景,正是巖溪鎮黨委以“黨建引領全域整治、支部賦能三產融合”為目標,將黨支部建到田間地頭、產業一線的生動成果。
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推動下,巖溪鎮黨委以“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打造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共同富裕長泰樣板”為核心目標,引領珪后村黨委聚焦“讓土地活起來、文化傳下去、村民富起來”,成立農業發展、旅游發展、蔬菜協會、養殖業、工商業、老黨員、海大等7個特色黨支部,創新“支部+合作社+農戶”“支部+合作社+企業”模式,讓每個支部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為一二三產融合筑牢組織根基。
“各黨支部精準發力,既要破解土地整治中的難題,又要為產業升級搭好框架,讓土地‘活’起來、產業‘旺’起來。”巖溪鎮黨委書記陳小琴說。
蔬菜協會黨支部瞄準“農業提質”,牽頭成立弘珪農業合作社,走村入戶動員農戶參與土地流轉,最終聯結1150戶農戶、整合2500畝土地,其中700畝連片打造高標準蔬菜基地。黨員帶頭引入良種與標準化種植技術,統一對接商超與電商平臺,不僅讓蔬菜畝產提升30%,還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銷售鏈,年增收560多萬元,為規模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旅游發展黨支部聚焦“文旅活化”,以土地綜合整治后騰出的空間為載體,聯合旅游公司修繕葉文龍宅、贈公祠等古建筑,在古厝群旁建成8個口袋公園;同時,串聯“普濟巖—田間黨校—舊村改造點”,設計沉浸式民俗體驗線路。每年正月十七,古厝前的廣場上常有非遺“三公下水操”展演,吸引游客參觀。2024年,該線路接待研學團隊超200批次,為文旅融合打開突破口。
工商業黨支部與旅游發展黨支部協同推進“業態升級”,依托珪后村舊村改造后的商業地塊,引入商戶打造閩南風情街,同步建設鄉情館與研學教室,推出“古厝研學+田園采摘”組合產品,讓游客既能感受文化魅力,又能體驗農耕樂趣,推動文旅產業從“觀光型”向“體驗型”轉型,進一步提升產業附加值。
海大黨支部則主攻“產業鏈延伸”,聯合海大飼料等駐村企業,在盤活的閑置土地上建起冷鏈倉儲中心,解決農產品保鮮難題;同時,成立物業公司,優先吸納村民就業,既讓村民在家門口獲得穩定收入,又為農業生產提供倉儲、物流配套,補上加工短板,形成“種植—倉儲—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村內有創新,聯村有新招。“紅磚白石雙坡曲,石雕木雕雙合璧。”從高處俯瞰,錯落有致的閩南古厝、古樹、古井,組成了珪后村的風貌。其中,由舊電影院改造的“田間黨校”格外醒目。“田間黨校”占地1370平方米,整合了紅色文化和鄉村習俗資源,分為踐初心、憶初心、守初心和悟初心4個篇章。
巖溪鎮以片區功能、發展特色為定位,成立“田間黨校”“大錦昌”等聯村黨委,打破了傳統行政壁壘,實現資源有效整合,解決試點推進過程中3個村區域獨立、行動不協調等問題。
“‘田間黨校’聯村黨委通過聯席會,統籌協調土地平整、舊村改造、農田水利等項目,形成了‘南北通暢、東西貫穿’的交通網絡。現在,農產品運得出、游客進得來,‘三產’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寬。”珪后村黨委書記葉藝鋼說。
從單一支部發力到聯村黨委統籌,從土地整治到產業融合,巖溪鎮與珪后村的黨建創新,不僅讓“農田變良田、舊村變新貌”,更構建起“一產夯實、二產補鏈、三產增值”的發展格局,真正實現了“黨建紅”引領“產業興”,“支部強”帶動“鄉村富”。
3.破解難題“巖溪試點模式”化解“心頭結”
“土地整治涉及征遷補償、權屬劃分、利益分配,哪一件沒捋順都可能引發矛盾糾紛。”巖溪鎮甘寨村黨總支書記陳阿煉坦言。作為較早啟動整治的村莊,甘寨村率先破解這些難題,村兩委聯合鄉賢、老黨員、理事會成員等組建專班,摸索出“分類施策、情理法結合”的矛盾化解辦法,逐步形成“小事拉家常、難事大家談、大事法律扛”的“甘寨實踐”。
巖溪鎮在總結“甘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村莊的整治需求、矛盾特點,進一步優化流程、完善機制,將“甘寨實踐”的局部經驗升級為覆蓋3個試點村、可復制推廣的“巖溪試點模式”。這種“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交”的治理常態,既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掃清了障礙,又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土地整治中的“小事”多是鄰里糾紛,如邊界不清、臨時占地等,事情雖小卻易激化。“甘寨實踐”中,村里組建由調委會成員、包組兩委、小組長組成的調解隊,他們熟悉村情,堅持“矛盾剛冒頭就介入”,或“冷處理”拉家常說理,或“熱處理”到現場核實地契、指認邊界。甘寨村6組陳某輝與梁某成,因排水溝歸屬問題引發糾紛影響灌溉規劃,調解隊當天到現場,既講“遠親不如近鄰”,又提“共同管護、后續升級”,兩人和解后還主動清理溝渠,為片區規劃掃清障礙。升級為“巖溪試點模式”后,巖溪鎮規范調解隊人員組成,要求每村配3名公信力強的調解員,定期培訓政策與溝通技巧,讓“拉家常”調解更專業,確保小矛盾“不出組、不出村”。
遇到土地承包、流轉等“難事”,牽扯人多、利益復雜,單靠調解難服眾。“甘寨實踐”用“大家談”化解,由村黨支部書記牽頭,調委會、鄉賢等組成評理隊,召集村民按“陳述—舉證—質詢—辯論—評議”流程推進,按多數人意見定方案。甘寨村5組曾計劃流轉甘寨水庫及周邊土地發展生態養殖,原承包戶擔心收益、村民擔心集體利益,項目停滯。村里通過“大家談”,讓企業算“收益賬”、承包戶說“顧慮”,最終明確流轉費分配、集體留存比例與管護責任,不僅順利流轉,還帶動20多畝零散地塊納入整治,實現“個人得實惠、集體增收益”。“巖溪試點模式”中,鎮綜治中心、司法所提前介入,邀請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解讀政策,確保調解提出的相關方案合法合規。
觸及法律底線的“大事”,如土地權屬爭議,“甘寨實踐”堅持“法律扛”。甘寨村14組謝某桂與何某山,因宅基地邊界糾紛30年,整治確權時謝某桂拒配合、阻施工。村兩委請法律顧問與鎮司法所上門,講《土地管理法》、查老地契,引導走司法程序,法院依法明確邊界,兩人服判息訴,片區確權與舊村改造順利推進。“巖溪試點模式”中進一步健全支撐體系,鎮里設“土地糾紛法律服務站”,每周律師坐班提供免費咨詢;并梳理典型案例編制普法手冊,從源頭減少“大事”矛盾。
“‘巖溪試點模式’不是一句空話,它讓矛盾化解有了‘章法’——小事用溫情化解、難事靠民主協商、大事憑法律決斷。”巖溪鎮政法委員楊鴻興說。如今,這個模式在巖溪鎮推廣,并走出巖溪鎮,在長泰區各鄉(鎮)、場區的土地整治項目中推廣。
4.系統治理 塑造“全域和美” 新圖景
“這里的景色和空氣都很好,我每天晚飯后都會帶著孫女出來騎自行車。”秋日的傍晚,巖溪鎮珪后村的連片農田像鋪在大地上的綠綢緞,風一吹就漾起層層漣漪。一條小溪從田邊穿流而過,溪岸是鋪著綠植的生態護岸,錯落的孔洞里冒出幾株野草,成了小魚蝦的“藏身地”。護岸旁的田間步道曲折蜿蜒,熱鬧極了:年過六旬的葉伯正陪著年幼的孫女騎自行車,時不時吩咐小心點;穿運動服的年輕人正在慢跑,耳機里隱約飄來音樂;還有并肩散步的村民,手里拎著剛從菜園里摘的青菜,邊走邊聊著家常。
這幅滿是煙火氣的畫面,正是巖溪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后“三生融合”的生動縮影。“巖溪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核心是‘三生融合’,即讓生產空間更集約、生活空間更宜居、生態空間更優美。現在,每一項都有實打實的變化,成了閩南山區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長泰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經濟開發區分局局長陳麗貞的話,道出了這場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實效。
據介紹,試點期間,巖溪鎮統籌自然資源、農業農村、財政、住建等部門相關資金6100萬元用于項目建設,整治農用地5428.05畝,新增耕地308.55畝;建成“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通”的高標準農田4620畝。珪塘洋等片區從“巴掌田”變為“連片大田”,農業機械化率從30%提升至85%。培育15家村級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畝,帶動500余名村民就業,形成“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村民年人均增收超4800元。
試點區域盤活農村存量和城鎮低效用地共計60畝,完成舊村復墾36畝、舊村改造43畝;建成珪后村“五統一”新型農村社區,180戶村民人均住房面積從25平方米增至40平方米;配套污水管網7千米,道路硬化率、路燈覆蓋率均達100%。同時,建成口袋公園8個、村民活動中心11處;錦鱗村文化中心年服務2萬人次,“樓宇經濟”帶動村財年增收60萬元。試點區域公共空間占比從5%提升至18%,村民對人居環境滿意度從62%升至95%。
通過系統治理,巖溪鎮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化,生態效益逐步轉化為經濟價值。新建生態護岸1434米、生態溝渠2685米、濕地3處面積18畝、攔水壩5座,龍津溪水質從Ⅳ類提升至Ⅲ類,河道親水面積增加15%,生物多樣性提升23%,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0%。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7%,大氣環境質量達國家一級標準,飲用水質超國家Ⅱ類標準,獲評省級“綠盈鄉鎮”,湖珠水庫將成為長泰第二個飲用水源地。珪后村“生態+”模式獲中聯部推介,生態護岸“孔洞綠化”技術在全省推廣。
同時,通過“土地整治+產業導入”,形成“三產”融合發展格局,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雙增長。2024年,巖溪鎮錦鱗村利用河灘地整治成的“晚八點”夜市,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5000萬元,帶動餐飲、民宿等關聯產業增收2000萬元。
從鄉村治理方面來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也為試點村帶來了顯著變化,村民的法治意識、參與意識顯著提升,形成了“人人參與治理、事事有章可循”的良好氛圍。巖溪鎮建立的“村黨支部提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項目理事會監督”機制,在試點推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規劃階段組織村民代表實地踏勘38次,收集建議175條;建設階段組建11支村民質量監督隊,對工程用料、施工進度全程監督。珪后村舊村改造中,村民提出的“保留古厝街巷肌理”建議被納入施工方案,群眾滿意度達98%。
鄉村有振興,全域更和美。“巖溪鎮的試點實踐證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僅是土地資源的‘再配置’,還推動鄉村治理能力‘再提升’。”張子寅表示,從黨支部建立、聯村黨委成立,到“巖溪試點模式”的成熟落地,既順利推進巖溪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的全面實施,又為下階段全區推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