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碧容
近年來,面對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雙重任務,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打造“山—城—江—海”生命共同體示范樣板為目標,全力推進生態連綿帶建設,持續提升生態藍綠本底“含金量”,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該局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規劃,積極推進“多規合一”,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精準的空間指引。組織編制《泉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明確全市生態修復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推動生態系統功能的整體恢復和提升。
在“三區三線”劃定工作中,該局立足泉州實際,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科學確定城鎮開發邊界,確保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和城鎮空間的合理銜接。
為科學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該局創新實施“山頂—海洋”全域生態治理,通過系統規劃、陸海統籌、綜合治理、制度護航,實現礦山復綠與海岸煥新雙突破。
廢棄礦山治理方面,海峽西岸泉州灣地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獲中央財政3億元支持,項目覆蓋355個廢棄礦山圖斑,治理面積達1.82萬畝,預計可新增耕地332.8畝、恢復植被1.43萬畝。
海洋生態修復方面,累計爭取中央、省級海洋生態修復資金7.46億元,策劃生成7個項目,完成紅樹林修復2912畝、互花米草清除5026畝、海岸線修復12.28千米、鳥類棲息地修復374畝、后濱沙地植被修復35.7畝,建成貝藻礁8.375千米;提前實現2025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39%的管控目標,完成生態恢復岸線認定3.5千米,長度居全省首位。
同時,該局還積極實施“古城植綠行動”,持續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在開元寺、圣墓、元妙觀、閩臺緣博物館等景區及周邊綠地,以及中山路、打錫街等老城街巷和口袋公園,采用“見縫插綠”方式累計增植刺桐182株,種植天竺桂、樸樹等喬灌木3684株,改造及新增綠地4500平方米。
據了解,下一步,泉州局將緊扣“兩屏一帶六江兩溪”省級生態安全格局,以生態連綿帶建設為紐帶,縱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持續貫通山上山下、城市農村、陸地海洋治理,確保到2027年,全市美麗海灣、美麗河湖建成率均達50%以上,為福建建設美麗中國示范省提供“泉州方案”。
官方二維碼